当下中国,我们必须坚守的4个不变
前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很多人问我,你认为未来10年最大的变化会是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更好的问题是,在未来10~20年,什么不会变?”贝佐斯解释道:“站在亚马逊的角度看,不会改变的是人们对更低价格和更快交付的渴望。”
亚马逊的出现正伴随着互联网的“一日千里”,一切都在被互联网颠覆、重构,这就是重大变化,而当时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物流体系是用户在互联网上消费过程中最大的痛点之一,所以亚马逊就将重金投入物流体系,将平均20~30天的到货时间变成2日内送达,成为美国电商的标杆。
当今世界一直在变,我们既需要抓住变化中的新趋势,更需要坚守那些“不变”的经营本质和基本规律。
从我观察和思考的视角看,在这场大变局之中,至少有4个规律或内核是不会变的,是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应该坚守的“不变”。
企业必须守住为客户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创新创业初心,这是企业存在的前提。现代管理学开山鼻祖彼得·德鲁克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企业的宗旨有且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那就是创造客户(Customer)。满足客户的需要,就是每个企业的宗旨和使命。企业生产什么不重要,客户购买什么、客户看重什么才重要。客户决定了一家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也正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社会才把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企业家、创业者应该将99%的时间用来研究客户,1%的时间用来研究竞争对手。企业家、创业者应该将90%的时间用于研究客户需求,将10%的时间用于产品开发。虽然“让客户成功”是解决方案提供商最为常见的经营理念,然而现实却是,多数解决方案供应商往往过于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技术,“自嗨”式开发大量无关紧要的功能和细节,并不能真正做到关注客户的成功。客户价值必须落到实处,以最少的资源消耗直击客户的核心痛点,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内在核心需求。商品、服务并不因其本身的存在而产生价值,而是因为对客户或用户“有用”才真正具有价值。价值是客户或用户眼中的价值,而不是企业高管自以为是的理解,因此,满足客户内在核心需求之外的设计都是多余的,都应该砍掉。因此,企业家、创业者应该将企业的一切战略行为围绕客户价值最大化展开,通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构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护城河”。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变,从依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变到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全球发展来看,20年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大多来自能源、金融行业。而当下科技已然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带来了全新的范式转移和商业模式进化。目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有7家是科技巨头企业,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中,更是有4家科技巨头企业。2004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20世纪90年代,日本、德国开始衰落,美国开始强盛。这时主要附加值的利润产生在销售网络的构造中,销售网络的核心就是产品的研发与知识产权。因此,未来的企业之争、国家之争就是知识产权之争,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家,永远不会成为工业强国。”因此,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近10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0亿元。截至2021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11万件),其中90%以上的专利为发明专利……任正非说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离不开这些知识产权的推动。2021年,华为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是1427亿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22.4%。这样高比例、大规模的研发资金投入规模,别说是在中国企业当中,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凤毛麟角。从国内的发展进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要素驱动增长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面对近年来的全球经济新形势,传统的增长模式亟须转变。 基于科技突破的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有专利保护等特点,更容易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中国的自主创新不能大踏步发展,仍寄希望于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正引领着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是由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ChatGPT正在将人类世界带入人工智能新时代。2022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12月5日其下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可控核聚变实验。可控核聚变,在未来数十年可能引发人类能源革命。以马斯克创立的SpaceX为代表的企业开启的星际航行领域,正在迎来历史性突破的前夜,人类离多行星物种越来越近。在历经了数十年的科技发展平缓期之后,美国正处于科技大爆发的前夜。在科技博弈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科学家、投资界任重而道远,在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中,中国要迎头赶上。放眼世界,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呈多极化加速发展。2000年,中国GDP仅为美国GDP的1/10。随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开始腾飞发展。2021年,中国GDP已经上升至美国GDP的77%。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8年中国GDP已经超过美国GDP。中国制造业从进口、代加工,渐渐走向模仿、研发,最后实现国产替代,建国以来这70多年时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实现了近千倍增长,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当下,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的综合性能为美国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综合性能的10倍;第三代载人飞船神舟飞船由中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等。全球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在2019年致股东信中表示:回顾过去77年的投资历史,他和查理·芒格高兴地承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搭了美国经济的顺风车(即“美国顺风”),在下一个77年,我们的主要收益大概率仍将来自“美国顺风”。巴菲特所述的“美国顺风”,并非指美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一帆风顺的,美国在这百年期间经历了二战、石油危机、恶性通胀危机、互联网泡沫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等等,正是在这些所谓危机之下,巴菲特依然坚信美国国运,“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正是巴菲特坚信美国国运的真实写照。我认为对“中国国运”的投资亦是如此,在当大家陷入彷徨、迷惑的时候,从长远来看,当下的困难终将成为历史。中国终将克服今天面临的诸多挑战,因为中国人勤劳、勇敢、受教育程度高、有着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体量的市场、强大的生产供应链能力,中国一定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大国之中生存和创业的企业,必须依托所在本土母市场(Home Market)的国运。在庞大的本土母市场的滋养下,中国企业可以扬帆远航征战全球市场。这是大国企业才独有的幸福与幸运。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繁荣做出了首要贡献,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自变量,成为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不断进步、资本逐渐积累、经济日益增长的根本原因。
如今,中国显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呼唤企业家精神。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但越来越多的中年企业家早早退休或移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那么,在“未富先老”、人均收入仍然极低的背景下,谁来引领中国企业迈向未来20年?谁来推动中国经济再增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呼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并非圣贤,企业家也有七情六欲,甚至言行怪诞;企业家会犯错,更会经常遭遇失败,因为企业家总是战斗在创新最前线,创新过程中的无数次失败才是创新的主旋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应更加厚爱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创业者,都应更加鼓励创新和包容失败,我们要像爱护国宝大熊猫一样爱护企业家。创新创业企业的投资人,其内在本质也是拥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也应得到我们最大力度的保护。保护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其内在本质就是保护和弘扬创新精神,这是中国未来20年最值得珍惜和保护的宝贵财富。中国并不缺资金,不缺矿产资源,甚至不缺高新技术,中国真正匮乏的终究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不安于现状、主动挑战难题、以冒险为乐事的心理倾向背后往往是因为“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或者是“存在创造的欢乐,享受把事情办成的欢乐”。企业家追求成功不是为了成功所带来的“果实”(名望或利益),而是为了获得成功本身带来的成就感,甚至纯粹享受做某件事情本身所带来的巨大快乐。正是由于企业家这种充满活力、不安于现状的心理是非普遍性的状态,因此企业家必定是一种稀缺资源。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曾说,企业家就是要“识别不确定性中蕴藏的机会与获利的可能”,并“自己承担决策的全部后果”的人。在我20多年来的投资、咨询和企业经营实践中,我接触过难以计数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时代变迁,有人笃定前行、内心宁静,有人迷茫摇摆、内心焦躁。那些真正能够带领企业穿越重重迷雾的领导者,无不是那些能够将众多看似矛盾对立的事物进行辩证统一的领导者。他们致力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机会,在矛盾和悖论中做出艰难而正确的决策。无论是在民营企业之中,还是在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公益组织、学校等组织之中,无论是高层领导者,还是中层领导者,“拥抱变化、坚守不变”将是每一位领导者的思维基石和决策力源泉,更是带领组织前行的共识原则和行动指南。
香港亚洲商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注册成立的一所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生课程、学术交流及管理咨询服务的学术机构。
香港亚洲商学院MBA EMBA本部中心欢迎你!
Add:东莞市松山湖沁园路17号北大B栋8楼
Tel:0769-8997 8012;15814187245
Email:hkabc_emb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