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是管理的起点。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人性。
二战期间,美国军事统帅巴顿在一份报告中,发现某空军部队,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降落伞失灵摔死的。
巴顿大为光火,叫下面的人赶紧查办此事。下属也很无奈,他已经找过厂家无数次了,厂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
下属也将沟通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他。巴顿听到反馈后,更加生气,于是就让下面的人,把这位厂长找过来。
他让厂长做了一件事,就是背着降落伞包,从高空中跳下去。并且还告诉厂长,将会不定期抽伞包,让厂长跳。
最后的结果,就是再也没有出现降落伞失灵的事故。
这个故事,我们从中能知道什么?很多时候,事的背后,往往都是人的问题。
人性如此,厂长自己不用跳,既没有生命危险,又不用承担惩罚,所以他不放在心上。一旦厂长重视了,降落伞的安全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管理最难的不是人,而是人性。懂人性,你才能驾驭人性,去凝聚人心,激发人的潜力。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几张面孔”。就像佛家说的那样,众生都有所谓的“贪、嗔、痴”三毒。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人性的多样性,而不是去测试人性。
具体,该怎么做?
首先,是尊重。员工是人,而不是工具,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管理常识,但很多人常常忽略这个常识。
尤其是很多管理者,在上位之后,就产生了“我真厉害”的幻觉,就有了“官瘾”,“官味”。
这类人,在管理团队时,经常会忽视下属的感受。手段非常粗暴,喜欢板着脸一本正经说教,简直就是“暴君”一样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就是没有视人为人,没有把他看成有血有肉的人。
员工,其实是自然人和经济人的复合体。作为自然人,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作为经济人,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动机。
他们不喜欢被约束,被管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所以,我想跟你说,管理,千万别把自己当爷,更别把下属当孙子。脱离人性,谈管理,你最多只是一个事务型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否则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误入管理的歧途。
其次,是肯定和欣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欣赏、被尊重的需求。
如果你不懂得欣赏下属,看不见下属身上的优点,那他永远也不会进步。
但在我这么多年的企业经营,以及陪伴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管理者:总是看下属不顺眼,总在挑下属的毛病。
在他们的眼中,员工哪都是缺点,觉得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无论是我陪伴的企业,还是在我们公司,这样的管理者,屡见不鲜。
在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当你看员工不顺眼,觉得他能力不行,态度也不好时,往往会越看越不顺眼,越看毛病越多。
过一段时间,他可能就真的越来越差了。
相反地,如果你在真心地欣赏、表扬他时,他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作为管理者,你得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懂得欣赏团队中每位成员,肯定他们的重要性。不仅要尊重他,而是让他感受到尊重。
如何才能让他感受到尊重?答案就是:他的贡献得到肯定,他的建议受到重视,他的努力得到认可......
最后,激发人的欲望。海底捞张勇曾说:
“光给吃喝不给爱是养牲口,给了吃喝还给爱是养宠物,给了吃喝、给了爱还给希望才是养员工。”
管理,就是要激发人的欲望。一家企业的成与败、好与坏,背后展示的逻辑,其实就是人性的逻辑、欲望的逻辑。
每一家企业,都是欲望的集合体。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如何激发每个人的欲望?就是要让员工有梦想。
员工最想实现的梦想是什么?有车有房,孝敬爹娘!
员工的工作动力来自哪里?对员工来说,就是对物质的“饥饿感”,这让员工有了企图心。
什么是企图心?就是对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渴望,对奖金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
这种渴望,将会成为激发基层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我建议你,在你拿出全部精力之前,一定要理解人性,洞察人性。
别让自己,在人性这关,就被筛掉了。存天理,顺人欲,管理才算真正的入门。